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扎心了,月薪得個三千,國家的強大又與我何干?中國消費市場要變天了,有錢唔使,消費信心誰來撐?“強政府,富企業,窮居民”,分配不均是一切問題的根源!|GDP|消費|分配不均|粵語|頭條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GDP再高,跟我月薪3000有乜關係!這個系網民經常用來自我調侃的老實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GDP和我們d月薪3000的人究竟有無關係。 GDP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概念,愛它是因為它是全世界都在用的經濟衡量指標,恨他則是因為好多人都感覺不到,年年增長的GDP,用自己的生活有乜嘢關係. 在幾年之前,其實絕大部分人都還沉浸於國家GDP飛速提高的喜悅當中。再看看西方的GDP,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南歐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的GDP還下降zuo不少,似乎東升西降的跡象愈發明顯。 可是,當你了解西方人們的日常之後,你就會發現,GDP跟實際生活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在南歐,GDP就麻麻地,但人均生活水平、貧富差距、人們生活的幸福感,都是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遠遠不能企及的。 那麼,GDP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覺上的差別?首先咱們來看看定義,國內生產總值也即系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重點在於四個字,最終成果。 也就是說,GDP所衡量的只是這個國家常駐的人和企業生產出來的價值,它只是一種生產能力的體現。 所以GDP其實跟你的實際收入一點關係都無!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大公司,平民比作公司的員工,GDP體現的就是全體員工所生產出的全部產品。 可是GDP體現唔出員工的工資是多少,更體現唔出員工的社會保障情況。 定下今年的GDP目標,就等於定下了員工的業績和KPI目標。可惜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再好,都同員工的收入無關。真正與員工生活有關的是什麼呢?是在分配,就是你得到了多少回饋。 可能有的人會說,我的回饋未就系公司出的糧咯!為啥還要國家給我回饋呢?這裡面就包含兩個問題,第一,國家作為權力機關,有沒有保障你的工資達到合理水平?因為資本總是有着進一步剝削的衝動,勞資關係的平衡才能決定你的收入是否達到合理,而勞資關係最終要體現在國家的立法和執法之中。 第二,國家有稅收,其中包含顯性稅收和隱性稅收。這些稅收除了一部分用作政府開支,剩下的大部分是要通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然後再返還到老百姓手裡。 所以GDP到底有沒有讓人帶來生活質量的對應提升,區別就在這些方面。這樣一來,就造成一個現象,有兩個國家GDP是一樣的,但人們的生活水平卻大不相同,因為兩邊的國民生產出來的價值一樣多,但國家返還給民眾的卻是一邊多一邊少。中國的民眾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存在偏低的情況。 截止2020年,美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約為83%,印度為77%,德國為61%,中國卻只有44%。所以,別看印度的GDP不行,但可支配收入占比還是很驚人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印度的國內消費市場一直都很旺盛。事實上,GDP在國際上已經開始被逐漸淡化和拋棄,它對於經濟的衡量性在近一二十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GDP只是一個冰冷的數據機器,他與人的生活有時候甚至背道而馳。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就曾說到,GDP衡量一切,卻不包括那些使生命有價值的東西。什麼是使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沒有環境污染,空氣通透,如說食品和水潔淨,吃的健康,比如說人們都按時下班,加班不僅不流行,反而是一種違法和恥辱,比如說整個社會都不內卷,人們的生活價值豐富多彩,比如說法制社會,每一個做生意的人都希望擁有一個良好的經商環境。 外國很多商鋪租約都是白紙黑字,5年起簽,而且對商戶有充分的法律保護!而在國內開店,總是被本地的工商、物業、房東等各種地頭蛇剝削,簽的合同還不如給人家送兩條煙,這麼一對比,高下立判,然而我剛才說的這些在GDP當中都不會體現,當你認識到GDP的單一性,你就不會為之驕傲了。 其實我們。最應該關心的是民眾的福祉,那才是離我們最近、最息息相關的東西。最為諷刺的是,GDP有時候居然成了宣傳機器,當需要體現趕英超美的時候,GDP就被搬出來,當GDP開始下降的時候,又宣傳說它不重要,發展質量才重要。 中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二,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趕不上,我們居民消費偏低,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門占比過低。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他就點破了問題的本質,強政府,富企業,窮居民。 在這種格局下,國家的強制性儲蓄太高了,居民部門分到的收入太少,占GDP的比重偏低,直接導致居民消費率過低,來看看幾個關鍵的數據啊, 中國的最終消費率大約是55%,而發達國家是多少呢?普遍在80%左右,其中政府消費占了30%,但是私人的消費還不到70%。換句話說,平民自己的消費只占到GDP的不到40%,比全球平均的55%要低,雖然中國的GDP龐大啊,但是居民能支配的那一塊兒太小了。 劉元春還說消費率低不等於消費不足,過去20年中國居民的這個消費平均增速8.24%,它是美國的3倍多。2024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4.5%,它還是中國經濟的第一拉動力。 即使居民在收入分配當中分的不多啊,但起到的作用還是那麼重要。問題就在於啊,消費增速開始下滑了,它和GDP的這個增長脫了節,需求端的動力也在變弱,這也是大家為什麼總覺得GDP漲得這麼好,經濟穩中向好,但我們的實際感受為什麼還有點兒偏冷呢? 劉元春認為,消費低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不願意花錢,而是錢沒分到人手裡,而在於錢分配的不合理。 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當中,居民部門只占60.6%,比全球平均低了5.5個百。百分點就是企業部門卻高出了5.6個百分點,就是此消彼長,企業和政府都在多拿,分走了更大一塊兒的國民蛋糕,居民自然就少分了,就難以形成消費力。 再加上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就難以顯著的下降。歐洲的社會保障,它能讓貧富差距縮小40%,但是中國呢,只縮小了12%,高房價這個保障房的不足,讓中低收入人群被迫把儲蓄都投入到了房產里了,留給日常消費的這個資金它自然就少了。 劉元春一句話總結,消費率過低本質上是分配的問題。再看看短期的問題,過去兩年啊,消費不足在加劇,居民收入增速在低於名義的GDP,房地產下行啊,自然也縮水,消費信心也就比較低迷。今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長。還是很亮眼,5.2%,但是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它只增長了4.5%,這說明什麼呢? 就是消費復甦乏力,內需恢復沒有跟上經濟的增長。劉元春預測,中國當前的消費缺口大概是GDP的6%,相當於每年需要補足2.9萬億的消費才能回到合理水平。 那怎麼辦呢?靠發消費券、打折補貼這些能救得了嗎?那只是止痛藥,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結構。 第一,政府要轉型,從投資型的政府變成一個服務型的機構!政府社會保障支出的不充分、不均衡,意思就是更多的,應該投入到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養老,讓平民敢消費! 第二個是國企要分紅,國有企業利潤啊,要更多的回流到社會,防止你把這個超額利潤投入到新的投資項目里,而是回到居民的收入當中,前段時間公布的國有企業家底資產都達到400萬億元了,這還沒算金融系統的國有資產,在這種環境下,國企就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第三個收入分配要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當中的占比,讓增長成果真正流向家庭。 第四個是補社會保障的短板,強化轉移支付,完善養老、醫療、失業這些制度,減輕居民預防性的儲蓄的壓力。 因為你這些不完善的話,平民只能拼命存錢,沒錢他們就沒有安全感嘛。 第五個,住房的政策要變,保障性的住房多一點兒,讓中低收入人群能住得起也能花得起。 第六是重建信心啊,修復收入資產預期啊,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一句話總結,要提振消費,不是讓大家去買買買,你荷包度沒錢點買?歸根結底,政府瘦身,企業公平,平民富裕,大家沒有後顧之憂,荷包入邊xh有錢,自然就有人消費啦!好啦,今日就講到呢度,大家有什麼觀點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