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上壽導引法_台灣養生保健學會_2015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上壽導引法」承蒙科技部(編號:MOST 103-2410-H-039-011)補助經費,由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蘇奕彰教授主持計劃之執行,影片內容由台灣養生保健學會提供、蘇奕彰教授義務指導與張鈺鑫博士示範,特此致謝! 「上壽導引法」的原理與效益之說明 導引術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用來保健與治病的一種療法。所謂「導」,就是呼出濁氣,吸入清氣;而「引」就是運動軀體,活絡筋骨。導引就是利用呼吸吐納的方法,使體內氣息和順,再配合肢體俯仰屈伸運動,使身體經絡關節通暢。 本套「上壽導引法」養生功法,自古相傳已久,它的主要原理在於:下丹田為人身元氣之源,只要能鼓盪丹田,即練即養,而能抗衰防老。 這套導引養生功法至為簡單而省力,練習時的動作要訣在於「鬆、靜、自然」,「鬆」是指身體要能放鬆,「靜」是指心靈要能平靜,「自然」是指練習過程以和緩自然為宜,現在就開始跟著我一起來趟愉悅的導引之旅吧! 「上壽導引法」的功法說明 一、擺法 甲、動作說明: 1. 先做「前後擺」(左腳在前):正身,呈站姿,左腳向前跨出,與右腳相距約一個肩膀寬,同時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兩掌輕輕相疊,輕鬆放在小腹前方。 2. 上半身自然地挺直,膝蓋微微彎曲。身體先向前擺動、再向後擺動;向前擺時,身體的重心由兩腳連線中心變換到左腳,向後擺時,身體的重心則由左腳變換到右腳;前後共擺動30次。 當身體向前擺動由前腳受力時,則後腳跟隨即提起,而當身體向後擺時,則由後腳受力,前腳尖稍略翹起。 3. 再做「前後擺」(右腳在前):左腳回復原位,換側,改由右腳向前跨出,與左腳相距約一個肩膀寬,同時兩手虎口交叉相握,兩掌輕輕相疊,輕鬆放在小腹前方。 4. 上半身自然地挺直,膝蓋微微彎曲。身體先向前擺動、再向後擺動;向前擺時,身體的重心由兩腳連線中心變換到右腳,向後擺時,身體的重心則由右腳變換到左腳;前後共擺動30次後,右腳回復原位。 5. 接下來,做「左右擺」:正身,站姿,左腳向旁跨出,與右腳相距約一個肩膀寬,兩手虎口交叉相握,兩掌輕輕相疊,輕鬆放在小腹前方。 6. 上半身自然地挺直,身體的重心由兩腳連線中心變換到左腳,同時身體向左側擺動;再將身體重心由左腳變換到右腳,同時身體向右側擺動;左右共擺動30次。 7. 收腳合併,調勻呼吸,結束此段動作。 乙、注意事項: 1. 一開始練習時,為了體會身體重心的轉換,不論「前後擺」或「左右擺」,雙腳的間距可以稍寬於肩膀的距離,待較熟悉後,再將間距漸漸縮小為一個肩距。 2. 不論「前後擺」或「左右擺」,擺動的速度要穩定、徐緩,不需急速。 二、旋法 甲、動作說明: 1. 「左右旋」:正身,站姿,兩腳與肩同寬,兩手臂自然垂落於大腿外側。 2. 身手旋轉如「老萊子」手中之搖鼓,左右旋動,兩手亦隨之一前一後揮動。上半身與手臂輕鬆向左旋轉,右手會旋轉到左下腹,左手往後則會旋轉到右腰臀部,當手部輕輕碰觸身體後,即向反向旋轉,腳則虛實相應;如此,左右旋轉重覆30次。 3. 收腳合併,調勻呼吸,結束此段動作。 乙、注意事項: 1. 左右旋轉的速度緩和即可,不需快速。 2. 旋轉時,手部輕觸身體即可,不用拍打。 三、抖法 甲、動作說明: 1. 正身,站姿,便步站立,腳分左右,宜大,兩手臂自然垂落於大腿外側。 2. 上半身放輕鬆,小腹宜凸,兩手臂稍微離開身體側面約五至十公分。 3. 膝蓋微屈,從足心將身體力量上傳,然後渾身上下抖動,用氣均勻,上下反覆抖動100次。 4. 收腳合併,調勻呼吸,結束此段動作。 乙、注意事項: 1. 一開始練習時,動作宜緩慢,感受力量發自足心的感覺。 四、搖法 甲、動作說明: 1. 先做「前後搖」(左腳在前):正身,站姿,左腳向左前方跨出,與右腳相距約一個肩膀距離。同時,兩手於小腹前十指輕鬆相對,兩掌之間二氣相接,始終如捧一物。 2. 身體稍向左側前傾,前腳受力,後腳跟隨即提起,兩手向前方揮出,最高點約與膻中穴同高處。 3. 然後,身體向後傾,後腳受力,前腳尖稍略翹起,手略向上向後引回至兩股之前。如此繼續地一前一後地搖動共30次,勿緩勿緊,神氣安逸,得氣為宜。 4. 再做「前後搖」(右腳在前):左腳回復原位,換側,改由右腳向右前方跨出,與左腳相距約一個肩膀距離。同時,兩手於小腹前十指輕鬆相對,兩掌之間二氣相接,始終如捧一物。 5. 身體稍向右側前傾,前腳受力,後腳跟隨即提起,兩手向前方揮出,最高點約與膻中穴同高處。 6. 然後,身體向後傾,後腳受力,前腳尖稍略翹起,手略向上向後引回至兩股之前。如此繼續地一前一後地搖動共30次,勿緩勿緊,神氣安逸,得氣為宜。 7. 右腳回復原位,收腳合併,調勻呼吸,結束此段動作。 乙、注意事項: 1. 身體搖晃宜輕鬆、自然,速度宜緩和。 五、晃法 甲、動作說明: 1. 先做「前後扌晃」(左腳在前):正身,站姿,左腳向左前方跨出,與右腳相距約一個肩膀距離。 2. 兩手於小腹前十指輕鬆舒展,掌心朝向地面,身體稍向左側前傾,前腳受力,後腳跟隨即提起,兩手向斜前方自然地揮出到臍下丹田之高度。 3. 然後,身腰向後傾,後腳受力,左腳尖隨即翹起,兩手沿圓弧線收回。如此繼續,身腰則一前一後,手則身前畫圈,近似兩手推磨狀地搖動,依順時鐘方向劃圈共30次。 4. 再做「前後扌晃」(右腳在前):左腳回復原位,換側,改由右腳向右前方跨出,,與右腳相距約一個肩膀距離。 5. 兩手於小腹前十指輕鬆舒展,掌心朝向地面,身體稍向左側前傾,前腳受力,後腳跟隨即提起,兩手向斜前方自然地揮出到臍下丹田之高度。 6. 然後,身腰向後傾,後腳受力,左腳尖隨即翹起,兩手沿圓弧線收回。如此繼續,身腰則一前一後,手則身前畫圈,近似兩手推磨狀地搖動,依逆時鐘方向劃圈共30次。。 7. 右腳回復原位,收腳合併,調勻呼吸,結束此段動作。 乙、注意事項: 1. 整體動作平穩,手相作水平活動,始終如一,保持心情愉悅,放鬆自然。 2. 第3動,腰部不用過度挺出。 六、拍法 甲、動作說明: 1. 正身,站姿,雙臂輕鬆落於大腿外側。 2. 左手抬高後,左手掌放在頭頂上,左手肘輕鬆地抬高。 3. 右手「虎口」部位,輕鬆地向左腋下方拍甩,以穩定而緩和的速度向下拍甩至腰部,如此反覆10次為一個循環。 4. 兩手放下後換側改由右手抬高後,右手掌放在頭頂上,右肘輕鬆地抬高。 5. 左手「虎口」部位,輕鬆地向右腋下方拍甩,以穩定而緩和的速度向下拍甩至腰部,如此反覆10次為一個循環。 6. 兩手放下後,再繼續換側拍甩,共計左右反覆進行3次。 乙、注意事項: 1. 第2動,手肘抬高時,肩膀維持在原位,不要跟著抬起聳肩。 2. 手部的拍甩方向為由上往下,與身體垂直;而拍打側手臂的姿勢,則與地面平行。 七、腹式調息法: 1. 正身,站姿,雙腳距離與肩同寬,膝蓋微微放鬆,兩手虎口交叉相握,兩掌輕輕相疊,輕鬆放在小腹前方。。 2. 放鬆地以腹部進行呼吸吐納,緩和而自然地調息3分鐘,以達和神降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