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現在很多念佛人都在搞結緣式的念佛 | 面對堅固妄想時,僅靠佛號不夠! | 淨界法師 唯識學 84~87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1. 學員問:種子起現行無法改變,但現行熏種子時,是否可用第六意識修無分別智? 2. 師父答:是的,第六意識修無分別智可影響現行熏種子,但無分別智並非無記業。 3. 無分別智是智慧,透過觀照後止息妄想,與單純轉移目標(如念佛)不同。 4. 單純轉移目標(如念佛)對妄想無對治力,只是逃避,未破壞妄想的力量。 5. 學員問:修無分別智是否可沉澱重大罪業? 6. 師父答:罪業需執著帶動,修無分別智可調伏執著,阻止業力得果報。 7. 帶業往生的關鍵在於不讓業力產生異熟力量,而非完全消除業力。 8. 修行的重點是讓業力種子枯萎,不開花結果,而非鏟除所有種子。 9. 自我意識(我愛執)是業力得果報的關鍵,需透過智慧調伏。 10. 最終目標是讓業力失去得果報的力量,而非達到業盡情空的境界。 11. 學員問:念佛時打妄想,應繼續念佛還是停下來對治妄想? 12. 師父答:妄想分為表層妄想與堅固妄想,處理方式不同。 13. 表層妄想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妄想,無需特別對治,念佛即可消除。 14. 堅固妄想是無始劫以來的深層習氣,需用智慧觀照才能調伏。 15. 念佛初期可專注佛號調伏表層妄想,但面對堅固妄想時,僅靠佛號不夠。 16. 堅固妄想現前時,需結合信願與智慧觀照,而非單純念佛。 17. 妄想的優勢在於其無根性,透過智慧觀照可覓之了不可得。 18. 學員問:臨終時若表層妄想摻入念佛,是否會影響往生? 19. 師父答:念佛需結合信願,信願本身即是一種智慧,能調伏妄想。 20. 念佛不僅是持名,還需培養專注力與觀照力,雙管齊下。 21. 修行初期可專注念佛,但面對堅固妄想時,需加入智慧觀照。 22. 般若波羅蜜強調從根本對治妄想,而非在作用上硬對抗。 23. 佛陀對治妄想的方法是從根本切斷,而非僅在表面處理。 24. 念佛不能僅靠持名,因心中執著深重,需修觀慧調伏。 25. 淨土修行需結合欣求極樂與厭離娑婆,這是一種觀慧的抉擇。 26. 佛教修行必備止與觀,外道僅修止,佛法強調智慧的重要性。 27. 大乘佛法八宗皆需智慧,淨土宗的觀慧重在調伏與引導,而非斷除。 28. 淨土修行需雙管齊下:調伏妄想與皈依彌陀。 29. 面對堅固妄想時,僅靠念佛難以對治,需結合智慧觀照。 30. 修行者應善用智慧,從根本對治妄想,而非僅在表面與之對抗。 31. 佛法中的業種子強調「性決定」,而非「業決定」,即業的性質固定,但力量可改變。 32. 宿命論認為業力固定不可改變,而佛法認為業力可透過懺悔轉化。 33. 小乘一切有部主張業不可懺悔,大乘佛法則認為所有業皆可懺悔,包括五逆十惡。 34. 業力的性質決定其為善或惡,但其力量可透過修行沉澱或轉化。 35. 學員問:第六意識能否改變業力?是否受過去習氣影響? 36. 師父答:第六意識是唯一能做主的心識,需透過發願與修行讓其聽從引導。 37. 學員問:為何有人聽不進佛法?是否因過去習氣太重? 38. 師父答:這與善根有關,若無善根,即使佛陀在旁也無法幫助。 39. 業力之所以可改變,因其本質是剎那生滅,非固定不變。 40. 種子的「剎那滅」特性使其具有變化的可能性,非僅靠第六意識強行改變。 41. 學員問:第六意識做主時是否受過去習氣影響? 42. 師父答:第六意識需與真如結合,而非與第八識結合,才能有效對治妄想。 43. 若第六意識不與真如相應,修行將面臨內憂外患,難以成就。 44. 唯識學強調第六意識需與真如結合,才能有效對治業力與妄想。 45. 真如無思考能力,需依賴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來修行。 46. 真如與第六意識結合,形成「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的良性循環。 47. 修行者需站在「本來無妄想」的角度對治妄想,而非從妄想本身入手。 48. 若不與真如相應,修行者難以在短時間內處理業力與妄想的問題。 49. 性相圓融是修行的關鍵,結合唯識的思考能力與《楞嚴經》的清淨本性。 50. 透過性相圓融,修行者能有效轉化業力,達成解脫與往生的目標。 --- 淨界法師 :《唯識學概要》 時間: 2014年 地點:淨土教觀學苑 編號:第82~83章 ---- 目錄 00:00 精彩片段 02:05 題目介紹 02:21 【84】 修無分別智就是說把那個重大的罪業沉澱下來嗎? 06:23 【85】 念佛時怎麼來對治我們的妄想? 10:53 【86】 表層妄想的力量會不會讓我們沒辦法往生? 15:25 【87】 業決定跟宿命論有什麼差別? 22:56 迴向偈 --- 播放列表 (complete playlist):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 視頻摘自:淨土教觀學苑 製作:善知識工作室 #淨界法師 #唯識 #淨土 #改變命運 #念佛 #阿彌陀佛 #佛教智慧 #智慧人生 #修心修行 #佛法 #觀世音菩薩 #善知識 #人生感悟 #老高與小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