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人生只有兩件事:自變與自緣 | 一切的因緣都是心識所變現的 | 生死輪迴的關鍵在於第七識的自我概念 | 淨界法師 唯識學 82~83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1. 唯識學分為唯識相與唯識性,前者研究心識活動的相狀,後者探討心識的本體。 2. 唯識相強調「萬法唯識」,認為一切現象皆由心識變現,無真實外境可得。 3. 人生只有兩件事:自變(阿賴耶識變現業力影像)與自緣(第六意識攀緣影像)。 4. 我們只能活在業力變現的影像中,無法超越自己的業力,如《楞嚴經》所說的水泡比喻。 5. 人生是業力與心力的交互作用:業力強則心隨境轉,心力強則境隨心轉。 6. 淨土宗的修行也是業力與願力的交互作用,需超越生死業力才能帶業往生。 7. 第八識記錄無始以來的業力,我們必須繼承並調伏這些業力,才能開創未來。 8. 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是改變業力的關鍵,但需如理思惟,避免不如理思惟的障礙。 9. 第六意識雖有善根,但也充滿妄想,需與真如本性結合才能獲得加持力。 10. 真如本性是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修行是隨順真如,而非隨順虛妄。 11. 無始業力雖強大,但本質是虛妄的,因它由虛妄心攀緣虛妄境所造。 12. 修行者需將第六意識與真如結合,以真實對治虛妄,如黃金對治石頭。 13. 唯識學與性宗結合,才能圓滿修行:理觀安住真如,事修依賴第六意識。 14. 修行者應自知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是大乘善根。 15. 面對廣大阿賴耶識業力時,不必恐懼,只要堅持真實,虛妄終將消失。 16. 本性不可失,如老鷹雖與雞同處,但面臨危機時仍能展翅高飛。 17. 修行者需不斷提醒自己,流浪生死是錯誤操作,成佛才是心性的正常設計。 18. 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雖生滅無常,但與真如結合後,能產生強大的修行力量。 19. 修行是稱合本性的真實功德,而過去的放逸是不稱合本性的虛妄行為。 20. 通過理觀與事修的結合,修行者能在面對業力時保持正念,最終超越生死。 21. 緣起中有兩種力量:虛妄的生死業力與真實的往生願力,構成染淨緣起。 22. 生死業力與往生願力是研討的兩大主軸,分別有四題與五題討論。 23. 阿賴耶識的種子具有剎那生滅與相續不失的特性。 24. 第六意識造業時是剎那生滅,但受熏後成為第八識的一部分,轉為相續。 25. 第八識的「受熏持種」功能使業力種子恆常相續,形成業力的等流性。 26. 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將分散的業力整合,賦予其得果報的力量。 27. 生死輪迴的關鍵在於第七意識的自我概念,而非業力本身。 28. 阿羅漢無生的原因是破壞了第七意識的自我概念,而非消除所有業力。 29. 業種子的等流性由第八識維持,異熟性由第七意識促成。 30. 業力本身是分散的,但通過第八識與第七意識的作用,形成輪迴的力量。 31. 調伏第七意識的自我概念,是帶業往生的關鍵。 32. 生死業力的相續與得果報,依賴第八識與第七意識的共同作用。 33. 修行者需通過智慧觀照,破壞第七意識的執取,才能超越生死輪迴。 34. 業力的整合與得果報是生死輪迴的核心機制。 35. 研討生死業力與往生願力的關係,有助於理解如何轉化業力、成就淨土。 --- 淨界法師 :《唯識學概要》 時間: 2014年 地點:淨土教觀學苑 編號:第82~83章 ---- 目錄 00:00 精彩片段 01:44 題目介紹 02:00 【82】 我們必須把第六意識跟真如做一個連結! 14:10 【83】 阿賴耶識的種子的不失跟它的刹那生滅的關係? 21:04 迴向偈 --- 播放列表 (complete playlist):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 視頻摘自:淨土教觀學苑 製作:善知識工作室 #淨界法師 #唯識 #淨土 #改變命運 #念佛 #阿彌陀佛 #佛教智慧 #智慧人生 #修心修行 #佛法 #觀世音菩薩 #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