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從聽書到看書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podcasts:https://apple.co/35gJVie 從聽書到看書分享書籍|《努力,但不費力》 作者| 葛瑞格.麥基昂 出版| 天下文化出版 我們身邊總會有老是很忙的朋友,彷彿「忙」是一種榮譽,休閑的人做喜歡做的事就會被說成「得閒得滯」,但大家在忙碌中真的得到喜悅感?一生之計在於勤?會否在走到盡頭時,發現一生所努力的都是徒勞?暢銷書作家——葛瑞格.麥基昂早前出版的《少,但是更好》在「聽書」都跟大家分享過,亦是一本我不時重看的書,今天分享他另一本書《努力,但不費力》,內容跟我最近生活體驗和感受不謀而合。 作者說,《少,但是更好》是談及關於做對的事;《努力,但不費力》談及的是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學習如何善用你的動力和努力。書簡單分成三部份:先重新喚起你的不費力狀態,然後告訴你如何以不費力的行動來做事,最後談的是如何不費力就可獲得好成果。 要重新喚起你的不費力狀態,我們需要先去除「有價值的事都要費很大力氣」的觀念,我們總是太用力去做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事,然後過度計劃,想太多,做太多,會有更簡單的方法嗎?作者舉了一個美國西南航空的例子,這航空公司一直都是用壓低成本的商業模式,飛機降落後會立即調頭,但如果根據傳統列印機票的模式,公司需要以二百萬美金更換新的票務系統,在一次管理層開會時,有人問:「我們真的這麼在乎機票長什麼樣子?直接印一張紙寫著機票,不就可以嗎?」最後公司就決定這樣做。化繁為簡,航空公司成功將傳統機票變成簡單、低成本、容易執行。 另外,我們可以將樂趣和需要做的事連結起來,讓自己享受其中。作者說,每次晚餐後,孩子都會神秘失蹤,因為需要收拾餐桌,清理廚房,後來大女兒加了一項元素,讓情況改善,就是播放迪士尼經典名曲,讓全家人一起投入其中,亦會把聲量開大,一邊掃地,擦桌子,一邊唱歌跳舞,即使當天心情不好,都會受到感染跟着一起唱。其次是「睡眠不足」,亦會讓我們很難進入不費力的狀態。 然後談論一下我們如何以不費力的行動來做事,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是投罰球,當太用力時,會因為繃得太緊,射籃速度太快。就有如很多追求卓越的人,思想受到制約,他們相信投入更多努力就能帶來更多好的成果,但他們無法理解的是,過了某個臨界點,投入更大的努力並不會帶來更好的績效,反而使人表現變差。 或許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在社交場合太用力攀交情,反而很難建立友誼;在職場上努力爭取升遷機會,反而顯得飢渴而不討好;太努力想要睡着,反而放鬆不下來等。而每次表現最好時,那種感覺都是毫不費力。所以不要太過刻意,不要努力過頭,這就是不費力的行動上所要達到的境界。 我們需要給自己時間,界定完成的樣子,有關「完成的樣子」書中有一個例子,我認為很有趣,就是瑞典人有一種傳統叫「死前斷捨離」,即是人在活着時,把一生累積的雜物清理掉,有別於一般人死後才把這個任務留給親人的做法。雖然聽起來有點奇怪,但你可以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先將事情處理好,而且還可以免除心愛的人必須要整理你遺物的痛苦負擔。 同時,我們需要拒絕硬撐到底,亦需要設定一個適當的範圍,例如跑步、寫書、做創作時,我們很容易一頭栽進去,自認為可以繼續做下去,然後通常會在不久後迷失了。當然慢過頭都會失去動力,作者提供了一個方法,就是設定每次進度的上限和下限,即係可以運用我至少做到甲,最多做到乙的進度,避免讓自己撐到筋疲力盡。 那麼如何不費力就可獲得好成果?從上述提及過不費力的行動開始踏出第一步後,然後從每件小事尋找槓桿原理,即是稍作努力即可帶來剩餘的成果,例如在學習方面,充分理解基本原理後,就可以輕鬆地一再應用;有關教導,教會別人怎樣教,影響力會呈指數型擴大,我們亦可以花一次功夫,將某件事自動化,之後就可以不用管理。作者分享閱讀是世界上最高槓桿的活動之一,只要投入少量時間,就可以接觸到經前人研究透徹的東西。 作者在最後分享了他其中一個女兒的故事:在女兒14歲那年,開始常常感到疲倦,也不愛跟父母說話,做事速度變慢了,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物理治療師建議他帶女兒去看精神科,但難以接受的是精神科醫生完全找不到原因。 看着女兒病情急劇惡化,陷入無邊的痛苦中,每次無功而返的診症,作者感到眼前的難關不只是難,而是感覺根本不可能克服。後來作者跟家人都明白,需要幫助女兒渡過這艱難時期,不是更用力,實際上正好相反,應該想辦法讓日子過得更輕鬆,他們決定將心力放在簡單、容易、可控制的事情上,例如圍在鋼琴邊唱歌、散步、看看書、一起大笑和心存感激。 在每個當下,我們都可以選擇:要走沉重的路,還是輕省的路?作者說,他看着原本很有個性的女兒,自我一點一滴消失,剩下一副空洞的軀殼,然後又慢慢回來,這段經歷激發他寫下這本書,將學到的東西寫下來,分享如何將生命中重要旅程變得輕省,希望大家可以在書中學到:人生其實可以不必像大家所想的那麼難、那麼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