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心理素質太低:容易創造佛號,但是沒有一句能超越三界! | 淨界法師 佛法修學概要 125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淨界法師 :《佛法修學概要》 時間: 2013/05/01 地點:洛杉磯 淨土教觀學苑 編號:第125章 ---- 播放列表 (complete playlist): • 淨界法師 《佛法修學概要》 精華節錄 目錄 00:00 精彩片段 01:40 題目 01:51 從省庵大師的勸修,我們應怎樣去立菩提願、發菩提心? ---- 【125】从省庵大师的劝修,我们应怎样去立菩提愿、发菩提心? 丁三、劝修 我们看最后省庵大师的总结。请合掌。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 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 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 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 用。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 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 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这一段开示,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对我们最后的 结劝。我们把它分成三段。 看第一段。省庵大师讲完前面的发菩提心的功德跟发菩提心的方法以 外,他说“愍我愚诚”,你要同情我一念真诚的期许之心,怜我苦志啊! 能够发此菩提心。那么立此菩提愿,怎么做呢?“未发者今发”。发菩提 心永远不嫌太迟。已经发的,让它更坚固;已经坚固的,让它相续下去, 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调伏烦恼是一辈子的事情,可以慢慢来,但是菩提心,这个生命的愿景一定要早点规划。有些东西要早点做,比方说 菩提心,因为你每一句佛号,都必须有菩提心的引导,这个佛号的力量才 会圆满。 以下别示有五段: 第一点,“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就是说,不要产生退怯 而轻浮的心,这个基础打好了以后,你未来受用无穷。 第二点,“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这个很重要!就是 说菩提心发了以后,你要保护菩提心,不能操之过急。菩提心是个愿景, 你只能够让自己慢慢进步,不是一次达到的。修行不要太过火,太过的时 候,你看有些人一直冲一直冲,不对啊。修行是马拉松赛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谁能够跑得久,不是跑得快。你看很多人跑得很快,跑到最后, 跑道上找不到他。你是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修行,不是说三五年。 所以修行你要善调,像调弦一样,宽松要适当。祖师说,七分自然, 三分勉强。修行要带一点压力,你不能做得好像很轻松,很轻松也不行, 但是你压力很大也不会持久。你把自己搞得压力很大,绝对不会持久,当 然你偶尔闭关加行,例外。但是正常情况的功课,带一点压力,带一点自 然。忏公师父讲得太好了,点点滴滴啊!修行不是暴风雨,修行是点点滴 滴的功夫,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所以你不要太过于急躁,弄到你的 菩提心容易退转。 第三点,“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你要把握今生,要发菩提心就趁现在,不能再拖了。 第四点,“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也不能自 暴自弃。因为像种树,你只要种了,它就有根,有根它慢慢就增长;又好 像磨刀,你不断地去磨,它就会变利。不能说,你的根太浅了就不种,你 的根机太钝了就不去磨。就是说,我们可以没有任何的行动,但是要先跨 出第一步,先把愿景种下去,才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第五点,“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 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这个地方讲得太好了!心力不可思议,生命的改变,就从你一念心的转变开始变化。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其中有一段他真实发起菩提心的因缘,这是他生命的关键。就是那时释迦牟尼佛到地狱去。那个地狱不是一个很深层的阿鼻地狱,是比较浅的浅层地狱。在地狱里面的那些狱卒带了地狱的罪业众生在搬石头,做苦工。怎么搬呢?是两个两个一组。释迦牟尼佛跟另外一个的罪业众生,身体很羸弱,走没几步,搬的石头就倒在地上。释迦牟尼佛就去扶他,看他扶也不行,干脆就帮他搬东西了。狱卒就很生气了,说:要你多管闲事!就打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释迦牟尼佛当时生起了大悲心,这时他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保持生命;第二个保持大悲心。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思惟:我生生世世爱着这个身体,结果到最后还是死掉; 我顾着我的菩提心,我未来有无量的希望,所以他宁可坚持自己的菩提心。 后来释迦牟尼佛就被狱卒打死了。打死以后,这一念的菩提心,就弹到忉利天去了。这是佛陀第一次发心的因缘。 其实人生你要有这一次经验,你的人生就不一样了。那一份坚持,我 们刚开始听佛陀说发菩提心,会怕怕的,对不对?但是你要先相信佛陀说 的话是对的,先踏出第一步。有因缘刺激你时,坚持下去,你会发觉,佛 陀说的话是对的,这时你就有信心了。你这颗菩提心,就越来越有力量。 就像这棵树,根就巩固了。所以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生命真的是可 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愿意跨出第一步。 所以,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未来的成佛的菩提眷属,莲 华化生,就从这个地方开始了。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 成佛道,则安知未来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百福庄严,不是从现在的菩提心而发动的呢? 就是说,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在佛号前面多了两个引导:第一个引导到净土;第二个引导到佛道,这个佛号就非常有力量了。同样一句佛号, 你装了两个很大的马达:第一个导归净土;第二个圆成佛道,这个佛号你真的有资格叫无量光、无量寿,那就不仅是一个音声了。那真的这句佛号对你来说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成就广大的智慧;无量寿, 成就广大的福德。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做好道前基础,就是我们的发心。佛法是要有一个愿景来引导你,你才有资格去修善的,这个善法叫作波罗蜜, 念佛也是这个道理。否则你所修的善法,都没有办法超越三界。我们过去生也造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还在三界轮回。事出必有因,因为我们的 善事前面没有东西引导,没有马车,怎么出得去呢? 佛陀说的话,都是他自己经历过的,他从这条路走过来,才会告诉我们这样走。所以净土宗念佛也是这样,你要给那句佛号一个引导。现代人很会创造佛号,但是不知道怎么引导佛号,非常可惜。佛号都在三界打转, 都没有一句佛号超越三界,很难到达净土。这是我们的心理水平太低。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把这个佛号糟蹋了。 所以省庵大师说:当我们心准备好的时候,这一句佛号就是同生净土, 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它有这么大的引导力引导你到净土去, 引导你到佛号去,每一句佛号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才合乎诸法因缘生的道理。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他为了准备这句佛号,花了五 劫的思考。他经历了多生多劫的波罗蜜,把无量光、无量寿创造出来,但 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这念心跟佛号接触时,准备好了没有?怎么去 引导佛号,这个是我们要做的。阿弥陀佛要做的都做好了。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再给我五分钟,我回答两个问题。 【师父答疑】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悲开示,弟子自从学佛以来,承蒙师父谆谆教诲。但无论是修习空观或念佛,总觉妄想纷飞,是不是可以兼修拜忏法门, 来帮助我突破障碍? 【师父开示】可以的。诸位!我们现在事修还没有讲到,理观不废事 修,事修不碍理观,这两个就像眼睛跟脚的配合。你安住空性,调伏爱取, 导归净土,这个是我们心里的一种观照,但是你平常拜忏、持咒、念佛, 这个事修还是有需要的。 第二个问题。 【学员提问】凡夫发心是否受业力的影响,才有大小的差别?业障凡夫可能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吗? 【师父开示】业力怎么会影响你的心态呢?业力是影响你的果报;你的心态是受妄想干扰,在烦恼障、业障、报障中是属于烦恼障。但是你还 记得吗?你还记得你从什么地方来吗?你原来没有妄想的。所以业障凡夫 绝对可以发菩提心的。这个菩提心,本来就针对凡夫说的。 诸位要知道,菩提心在发心的时候是理想化的,修行是很务实的。修行你要选择,因为你时间有限,事修是要有选择性的。但是发菩提心,千万不要说你做得到做不到,不要这样想。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做到而已,那个人是佛陀。但是菩提心是凡夫就要发的,发愿时你先不要考虑事实情况,先不要考虑,你就发出来, 对你肯定有好处的。但是在实际的修行,你要念多少佛号,要怎么样用功, 那要考虑你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绷得太紧。 所以理观是理想化的,事修是务实面的,这两个不一样。发愿先不要 考虑现实状态,先发下去,这个地方很重要! 視頻摘自:淨土教觀學苑 製作:善知識工作室 Youtube: / @amtb-io #buddhism #淨界法師 #善知識 #念佛 #佛法 #净土宗 #淨土 #修行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