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第三集】温州千年塘河纪录片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纪录片 #温州历史 #温州文化 #温州市区 《千年塘河润瓯越》之三:波光桥影 文脉流长 当瓯越先民的第一行脚印,踩在湿漉漉的塘河边上,涓涓小溪化成了莽莽大河,从此,温瑞塘河的源与流就不曾断裂,历经千年,延续至今。 有人说,塘河的美,美就美在塘河的水。“盈盈碧水相环,楼阁隔河相望”,如一幅水彩墨画,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轻盈飘逸的采莲女,风韵独特的小桥,处处透出塘河的纯净、柔和。 走在石桥之上,行在流水之中,看那些小桥流水、夕阳烟波、蚱蜢小舟,看塘河之水优雅地流过,双眸眺远时,便会是宋词里的凭栏意景。闲愁千古,水亦流千古。 或许,悠悠的流水载不走往昔的风尘,那水已从远古静静流趟到今天,只有它能看见历史,能听见古人的足音,能看见长衫曳地,或者衣香鬓影;小楼檀歌,或者车马辚辚。 公元422年的秋天,一叶轻舟送来了太守谢灵运,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温州的山山水水。但最让他喜悦,让他着谜的,仿佛就是这一波平静的塘河水。 “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这首诗描述的,就是 1600年前塘河的自然生态环境,犹如一把钥匙,这首诗开启了温州山水中的灵秀。 谢灵运来的时候,他是永嘉太守;而当他离去时,他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在谢灵运之前,有被时人誉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鸿”的书圣王羲之,他在东晋永和三年 “出守吾永嘉”,其五马出行换船到南塘赏荷的风流轶闻,更成为“南塘旧以荷花名”的最早注脚。 随后,历代文化名人都在塘河留下诗痕履迹,除王羲之、谢灵运外、还有杨蟠、沈枢、陈傅良、叶适、曹叔远、永嘉四灵、陈高、王瓒、侯一元、朱彝尊等等,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英雄的文章诗篇,合奏成了塘河的文化交响乐。 所以,有人说,温州的一部文化史,有半部在塘河。 从市区出发,塘河一路逶迤,往西偏南,经得胜桥、吴桥、三板桥,南塘、丽田、梧田至白象。若再行20余公里,出茶山、仙岩、丽岙、塘下,便到瑞安东门了。瑞安,万松脚下,塘河边上,清末一代经师孙诒让的玉海楼就在此城。 虹桥北路是瑞安比较繁华的商业街,店铺林立,人潮涌动,进忠义街,陡然安静。古榕绿荫下,有几幢白墙青瓦、木刻石雕的旧宅,玉海楼便在其中,它是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海楼鼎盛时期藏书近十万卷,大多是名家手校本、手抄本、批校本和稿本。可以想见当时,多少穿着长袍的有志青年来往玉海楼,楼里有静默阅读时,也有激昂讨论时,空气中飘着油墨书香,互相激荡的,都是有趣的灵魂。可惜,后来藏书大量流失。现在,玉海楼藏书约32000册,基本不开放参观。 在孙诒让故居,扑面而来的是百年前大户人家的气派,和清幽雅致的文人气息。故居前后有三进,门厅、花厅、正楼,由天井分开,加上左右有回廊、厢楼,每一进之间都是独立封闭的院落。客厅没有雕龙画栋,反而显得古朴大方。 晚年的孙诒让仕途失意,回乡后致力于教育民众、兴办实业,曾开设了大大小小300多所学校,他生命的最后20年,是和玉海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人称他长居阁楼,饮食其中,每晚读书以蜡烛为度,烛泪未干,手不释卷,写下了《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30多部煌煌大作,也许,在孙诒让的眼中,官场进退起百忧,不如手有墨香遗后人,章太炎先生称赞其“三百年绝等无双矣” 塘河的每一段河流,都会有自己的故事传说,孙诒让和他的玉海楼,已经成了塘河的历史和标志,也许,一切盛大的事物包括河流的兴衰,都会让我们走向尘封的记忆,走向遥远年代的气息和韵味,即使是原来的地方不再有原来的风貌,也会迎来新的灿烂的开始。 如今循着温瑞塘河,看沿河景致疏影横斜,水鸟飞鸣,明知光阴流转,白驹过隙,但塘河已经汲取了太多的文人梦,至今仍暗香浮动,散发光芒。 尤其当晨曦渐渐在天边亮起的时候,微风轻拂着堤岸,浅浅的雾气氤氲在流水边,就连水草和鱼儿的呼吸也变得像丝绸一般柔软,一波一波地荡漾开来,这个时候,历史和现实是交叉在一起的。 在水之一隅,七层白象塔赫然矗立,在瓯海,这座起自唐贞观年间的古塔,往那南白象水边轻轻一站,便成了塘河的开头诗,将婉约柔媚、诗情画意的江南情韵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登与不登,塔都在那里。七宝楼台和数百年来登塔的人,仿佛都已定影在时光的底版上了,时日愈久,沉淀愈深。老的唐塔,拆除已有五十多年了。现在的白象塔,是北宋咸平年间至明嘉靖、再至民国多次重修了。 传说中的白象慧光,如今已杳无踪影,五十年前老塔拆除时出土的北宋漆器、木雕、青瓷,佛像,印经、舍利子,已经是在河边的博物馆了。佛像,菩萨,力士。印经,写经,残画。置于现代光学仪器下的舍利子。活字印刷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还有密封玻璃柜子里的彩塑水月观音半迦坐像。佛像穿越千年,虽色泽剥落,还是面相庄严,纹饰生动,能保存至今不失妍媚。 如果说水是塘河的血液,那么桥无疑是塘河的筋骨。 离白象塔不足百米远的塘河水面上,就横亘着一座古老的石桥,桥面分三段,每段由三块青色石板铺成,名为清宁桥。 在清宁桥沿岸,生活着不少居民,他们每日在塘河两岸劳作、生息,但这座桥的“岁数”却比人要大得多,它建造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木桥常见石桥却不常有,该桥也成了目前塘河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石桥之一。 古朴秀丽的石桥,不但点缀了塘河的风景,而且本身就是一座极好的景点。温瑞塘河水网密布,支流纵横交错,桥梁不可胜数。可是分布在温瑞塘河上的众多古桥,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湮没无闻,有的名存实亡,有的面目全非,有的断壁颓垣,仅有少数保存完整,古朴依旧。 瑞安东宫临河的东安硐桥,是塘河最未端的桥梁,相传建于宋代,后又屡经重修,最后一次修葺是清乾隆五年,也就是1740年。 东安硐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向跨架在丰湖河面上,成为南北两岸人们往来的交通要道。桥面东西宽21.58米,南北长19.21米,桥孔跨径4.53米,有人称它为中国第一阔古石桥。桥前部有丰湖亭,桥上有美人靠,往来的旅客可休息、避雨,夏天更有老人在此聊天。瑞安的外城河和内城河汇合后,就从硐桥进入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流域现存的古桥大多为石梁桥,如坐落于仙岩镇沈岙村的祠堂桥、瑞安东门轮船码头的白岩桥、潘桥镇潘桥河上的仁寿桥、郭溪镇任桥村的任桥等。 这些桥,有的栏杆上雕花镂兽,有的桥面上榭水凉亭,有的桥头榕树遮荫,小小的桥,便有借景生情的空间,塘河人,在桥上相见,在桥上誓盟,又在桥上离别。抬眼间,是白云舒流,俯首时,是塘水缓走。 这些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古桥,是一笔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水乡文化的缩影和代表,更是塘河上不会再生的一道独特人文景观。无论是谁在桥上看风景,心情和风景都会异常的会心,知道无论是哪种桥,都会是那么清朗秀气,玲珑别致,任历代行人跨越。 河水汤汤,映着朝云,哪是瞿溪的水,哪又是雄溪和郭溪的水,何必分辨那样清楚,只要沿途有桥,有河埠,有喧腾的老街,就有在河亭桥墩叹古今的人,话题亦是油米酱醋起头,尽皆人间底色。 如塘河边的一个个水乡小镇,古旧、清净、安详,那里有窄窄的街衢、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草长莺飞,花开花落,流年似水。 一代代诗人骚客,是如此迷恋塘河景色,留下优美诗篇。更有不少文人名士在塘河边建起楼台别墅,为人们提供游玩吟唱的去处。 南北朝时,南塘边有南亭,谢灵运在《游南亭》一诗中赞道:“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宋明时也有大批名楼建在塘河边。如郑泰臣的故居莲花庄、林季仲的竹阁、刘述的思远楼,宋之珍的宋庄、会昌湖还建有湖庄和鲍园等等。在瑞安西湖水心村,更建有叶适故居。水心村还有宋代诗人薛嵎的渔村墅,景色如同他写过的诗:“风日晴阴日日殊,小荷平水水平湖。” 此外,在塘河边还建有栖云精舍、爱竹山房、还林书屋、慕云楼等诸多名人别墅,为塘河风光增添了不少景点。只是如今,这些建筑如同一个苍老的身影,拄着拐,踱着步,转弯便不见了踪影。 但不妨他们来过,随着字在纸上流动,他们的踪迹没有被湮没,在塘河的小院亭间,依然悠悠缠绕,千回百转。 这就是王羲之在塘河赏过的荷,谢灵运在塘河涉过的水,陈傅良在南塘街开课授徒的课堂,叶适宣讲事功学说的书院,也是永嘉四灵泛舟塘河、把酒问天的诗卷,是张阁老“楼船正忆南湖上,百里香风夜未回”的情有独钟,是王十朋“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感叹。更无妨朱自清震撼于仙岩梅雨潭的绿,和少年琦君在塘河边的欢呼雀跃。 难怪英国人苏路熙1884年游历塘河时,情不自禁的说,“河流一段接着一段,两岸青山如画”,“温州的水路很壮观,有些河和英国的一样宽,也很长,非常壮丽。”在其所著的《乐往中国》一书中,她把温州称为“中国的威尼斯”。 塘河两岸的榕树没有冬天,一年到头都是那样翠绿,那样茂盛,和散落在塘河两旁的水乡小镇、小桥流水、夕阳烟波一起,无尘无埃地停泊在江南水乡。这一瞬间,河水依然流逝,时间却仿若凝固。 而阳光照耀着河流两岸的村庄、行人,照耀着这条静谧的河流,照耀着时间塑造出来的一切细节。如幢幢古居倒映的粼粼碧波,家家门前挂晒的酱肉鱼干,白色水鸟划过的弧线,偶尔来船搅得波飞浪卷。悠悠塘河,波光闪闪,这一切,应该是塘河从前以来的根源和因果,也是打动我们的最初和永恒,在日升月落间,平静又安稳的流传。 塘河水一如既往的缓流,以帆游为界,往北注入瓯江,往南注入飞云江,虽然是分两处入海,但塘河同样从清秀绮丽,转向豁然开阔,自然和文化的出口处,仿佛都是如此。千年塘河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也从细微具体转向恢弘大气,今天仍然规范我们的生活,构成了瓯越子民巨大的精神支柱。 从涓涓溪流汇成莽莽大河,塘河必然有沉淀,有凝聚,有成熟,有升华,这些逐渐形成的千年文脉,如同一颗颗种子,植入不同的心田里,开出不同的花朵,至今仍在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