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法譬如水】 默忍為安 - 第364集|水懺|慈悲三昧水懺| 20251022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觀看溫馨提醒: 1.本節目外掛英文字幕,可使用YouTube自動翻譯功能,轉為您想收看的語言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自動翻譯 → 選擇語言。 2.取消英文字幕,請按「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 00:00 默忍為安 這麼多天以來,一直都在說因緣果報。因果,在法譬如水裡面的經文,時時都在警惕我們,一直在提醒我們人人,修行要好好顧好我們的因、緣,才不會將來受到,由不得自己的果和報。 我們日常的生活,必定要合心和氣,要互協群眾。要互愛協力在群眾中,唯感恩心,默忍為安。 在一個群眾體系中,難免有的人習氣未斷,習氣不修,其實那是他個人的事。我們常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所以我們自己要自我警惕,最好就是在群眾中,大家互相修行,這叫做修行的團體。 但是有的人餘習未盡,過去生一直累積,這種不好的習氣,哪怕是在現在發心要修行,但是過去遺留下來的習氣,還未盡。 所以這種餘習未盡,在這個群眾中,他的心念就是一直都是違和離合眾,就是這樣常常喜歡搬弄是非。在群眾中讓人家不能和合。 這在我們的僧團中,一個很重的規戒,「六和敬」。我們要有一個很重要的規戒,我們的規矩一定要有六和敬;這樣這個僧團的修行,才能互相成就道業,彼此敬重。 04:21 六和敬: 身和同住 口和無諍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常常對慈濟人說:「我們要感恩、尊重、愛。」以這麼簡單的話,就能常常提醒我們,在群眾中要有六和敬。無論在說話,或是我們在動作,身口意業等等,我們對人就是感恩,感恩就對了。 無論你說話,無論你做事,你對人等等就是感恩,這樣我們的心常常都很平和、尊重。 我們若能尊重人,人人就會尊重我們;我們對人要善解,付出那分愛,若能如此,我們自然能合心;一個群眾能合心和氣,是多麼美的團體! 我常常說:「感恩啊!慈濟人,人間菩薩!大家都是同樣一念心,這樣合心,一團和氣。」 所以很多人看到,這個團體是從哪裡來的,怎麼這麼美?自然心起歡喜心。這種合心、和氣也是度人的方法,不只是度他人,度自己,培養我們自己的心,常常去和別人和合。假使別人不和我們和合,那是他的事,我們盡量對他和氣。所以因緣,若在過去生中結了不好的緣。所以,我們現在也要和和氣氣對待人;這樣即便過去的劣因惡緣,在這一生的修行中也能了結。 07:25 合心和氣是度人的方法 亦是修己的功課 若曾結下劣因惡緣 今生好好修行 自能化惡為善、增長福慧 所以去除了劣因惡緣,我們就能結好因好緣,這是修行最重要的,付出愛,造福出去,自然能互愛協力,我們需要的力量,他就會給我們。 我們靜思的法脈,慈濟宗門,都沒有離開群眾。以佛心入群眾中,在群眾中用法,法在禪定中。這不是我們一直,對大家說過了嗎?我用很簡單的,能夠讓大家很容易了解。 所以若仍無法和合時,該怎麼辦呢?感恩心,默忍為安。還記得嗎?佛陀要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陀:「佛啊!您在世時,你看,僧團中就有這麼多,不合眾的六群比丘;佛陀若是不在時,那麼這些不肯合眾的人,要怎麼辦?」佛陀就告訴他:「默擯。你盡心去勸誘他,若是勸誘不成,你只好默擯他,就是不要理他,隨便他。」這叫做「默擯」,隨便他,隨他去吧。我在這個地方就說「默忍」,我們就忍吧!我們不要擯棄掉他,我們稍微忍一下,這樣就安了。 默忍為安,我們還是要用感恩心,感恩,不算力量,也算人頭。 總而言之,我們是一個修行的道場。無論是慈濟宗門,也是一個修行的道場,靜思法脈更是修行的叢林!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要知道「於法不守規,成劣因。」這是一定的。我們若不守我們的規矩,我們自己的內心,就培養那種很惡劣的習氣;這種劣因,內無側隱心就招惡緣。 他的習氣就是這樣,實在是我們要去憐憫他;但是我們卻要跟他計較,如此這個惡的緣,就愈結愈深了!將來我們也會與他惹上惡緣,惡習懷瞋恨。這個惡的習氣,永遠會存入八識田中;我們的八識田中,會一直動不動就愛發脾氣。 看到人有成就也要發脾氣;看到人家在修行,就說人很會裝。這種不能善解,卻一直要曲解人,這都是我們自己的習氣。這種習氣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又帶到來生,很辛苦。所以我們不可以,一直累積這種惡習。 所以惡習懷瞋念得惡果,違和離合眾?我們若是「違」,「違」就是不順;我們違背了我們的宗規,或是法規,這樣不肯按照我們的制度。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我們若是違背它,那就是違背和合眾。所以甚至有的人和我們沒關係,但是他自己覺得,你這樣被人欺負,你這樣…,大家實在很沒道理等等,那種搬弄是非、離間和合,這也是業很重。所以這叫做違和離合眾! 大家要很注意,若是這種違和離合眾,這個業這輩子沒有被人排斥,將來來生也沒辦法,來生說不定和家裡的人,你招來的就是,惡父母、惡兒女、壞朋友,很多就這樣一直下去,來生來世。 所以不要有這種,違和離合眾的心念,若如此,受報也是無窮盡。 14:34 於法不守規 成劣因 內無惻隱心 招惡緣 惡習懷瞋念 得惡果 違和離合眾 受惡報 合心和氣 互協群眾 唯感恩心 默忍為安 修行,前面就是大家要注意的,後面這兩句就是我們要好好修,大家若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在合心和氣,互協群眾,這樣就是在修行。 唯有感恩心,默忍為安,忍的功夫。修行本來就是一個道場,道場就是要讓我們修忍辱行,所以大家真的要平時多用心。 這是有關因緣果報,這幾年以來,一直對大家說因緣果報,經文中這麼說: 16:14 (懺文) 若今行惡之人 現在見好者 此是過去生報 後報善業熟故 所以現在有此樂果 豈關現在作諸惡業 而得好報 這段文字很淺,我們應該知道,這幾天,一直在說因緣果報,有的人會說,既然造惡有惡報,這一世這個人看起來,明明這麼壞,怎麼大家還對他那麼好?事業還那麼成功?還洋洋得意?他本來就不是一個好人! 我們現在看得到的,他現在不是一個好人,現在還看他洋洋得意;其實我們要知道,洋洋得意,很順心如意,他過去可是好人。過去他不知道造了什麼福,很強的福他曾經做了,說不定他也和人結了很多好緣,若和人結了很多好緣,又曾經造福。 這一生怎麼做得那麼差?我們就要知道,習氣不除!常常說我們的心,八識田中,我們的心叫做八識田中。田,就是這個心地;大地上什麼種子都有,看你這一生,如果用功去播下種子,自然就能長成什麼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稻子得稻榖,但是你可知道一塊土地,這回稻子割下來有收穫,這畦田地不再去耕作它,又繼續放著,不是長稻子出來,那就是長出雜草。 所以我們若看到行惡的人,現在還這麼好,我們就想,過去他有播田撒種子,現在正是收穫時期。但是我們要知道,這畦田裡面含藏著雜草;這些雜草,沒有播福的種子,我們就知道,收割之後雜草會很多;下一季就是來生了,下一季那些草籽也會長出來。 看到他在受福,「此是過去生報」。過去生,他所造的報,帶來這一生享受。「後報」者,「善業熟故」。 後報,他現在就是過去的福尚未盡,所以現在看到他就是,正在收穫;很成熟時,這是過去生,現在報,所以「現在有此樂果」。 我們要知道,大家要記得,修行因果分明! 有一個故事,這是五毛錢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大陸,大陸有一個家庭,年輕人要外出工作,一個孫子留給阿嬤、阿公撫養。但是這個孫子從小就一直生病,一直生病一直到病入膏盲,奄奄一息了。 阿嬤做了一個夢,夢見看到一頭驢子,拖著一輛車。那輛車拖著滿滿的東西,快要裝不下去了,拖得氣喘噓噓。阿嬤走過這頭驢子前面,這頭驢子好像回過頭來說:「你還欠我五毛錢。」 於是她醒了,醒了之後,看到他的孫子好像快斷氣了,但是孫子對她說:「阿嬤你給我一面小的鏡子。」 小的鏡子?阿嬤就想:「好吧,這可能快斷氣了,我趕快去買。」 出去到外面,她的鄰居說:「妳要幹什麼?」 「我想去買一面小鏡子。」 他說:「你趕快進去顧著,我替你去買。」很快就買回來了,買回來的鏡子,拿在孩子的手裡,這個孩子含笑斷氣了。 阿嬤看到孫子已經去了,阿公牽腸掛肚痛哭。後來阿嬤想到:「我剛才做的夢是什麼?」就問這位替她去買鏡子的人,說:「你幫我買的這面鏡子多少錢?」他說:「五毛錢!」 「原來如此!連五毛錢沒討到就都不肯走。我的財產都已經用光了,花在這頭驢子的車上,差五毛錢,他就不肯走。」 各位,業力之報,差一點人家討不夠都不行,所以還是好因好緣比較好。 請大家要用合心和氣,要以互協的心情來修行,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靜思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