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2020慈濟四大志業的故事】醫療的故事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2019年元月,斗六慈濟醫院揭碑啟業,在地深耕15年,正式由大林慈院門診部,升格為地區醫院,這是歷史性的一刻,這是慈濟醫療志業,在臺灣本島的第七家醫院。 時任內政部長的林洋港先生致詞(1984年花蓮慈院第二次動土典禮):「證嚴法師,他發起弘願要興建一座綜合醫院。」 第一間慈濟醫院,起始於資源貧瘠的花蓮,從1979年開始,歷經三次換地,兩次動土,期間波折不斷,建院當時,全臺慈濟委員只有兩百人,會員也才三萬多,一間六百張病床規模的醫院,需要8億元,一個出家人有辦法嗎? 這是三十多年前,許多人的不捨和疑問,證嚴法師卻講,困難的事我不去做誰來做。 證嚴法師:「我什麼都沒有,我只有以信實誠正,還有命一條,我信我自己無私,我相信人人有愛心,憑這樣的信心,所以我要把醫院蓋起來。」 於是募心、募愛、募款,有知識分子捐出十五兩黃金,成為籌建醫院的第一筆基金。 一群臺北樂生療養院的痲瘋病友,拿出棺材本,合力捐了五十萬元共襄盛舉,有人剪髮義賣,有人當女傭預支薪水,還有更多的平凡人家,不惜磨破手皮兼職加班,就是想多增加一些收入,來參與建院的計畫。 「我不知道錢在哪裡,但我知道愛在哪裡」,這是證嚴法師堅定的期許,無數不求名利的善心人,則用最真實的行動,來回應證嚴法師的期許,雖是硬地掘井,但菩薩湧現的源頭活水,卻也源源不絕,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終於落成啟業。 1999年,距離花蓮87公里之遙的玉里鎮上,長年投入慈濟義診的鴻德醫院院長,曹葦醫師,在病重往生之前,懇切請託證嚴法師與慈濟,可以接下守護玉里鄉親的重任,1999年3月15號,慈濟玉里分院正式啟業,不但提供台九線上重大傷病的,24小時急診服務,也細膩的在早上七點,就開設晨間門診,讓老農們看完病,可以不耽擱稻田間的工作。 1999同一年的7月,同樣是承接小鎮醫師之愛,花蓮慈濟醫院與臺東關山博愛醫院,舉行了簽約儀式,從此花蓮、玉里、關山,連成東部醫療網,照護花東鄉親的健康。 同樣來自眾人的慈悲大願,靠無數人的慷慨捐輸而成就,西元2000年,矗立在嘉義田中央,大林慈濟醫院也啟業了,建院過程同樣充滿了故事與傳奇。 大愛劇場乞丐發大願,就是在描述大林媳婦,慈濟志工林淑靖的故事。 為了協助建院,她先是貸款買了三分多的土地,捐出來,後來又勸說公婆捐出祖產四分多地,兩塊合計起來的八分地,就成為大林建院基地的開端。 雲林鄉間一個名叫大埤的小聚落,也有一對老夫妻,自從聽說慈濟要在大林蓋醫院,兩位年齡都超過80歲的,謝杏源和謝林化,便開始靠捆蔥默默的攢錢。每天捆蔥幾百元不等的工錢,墊上老農津貼,夫婦倆省吃儉用,一直等到大林慈院啟業了,倆老歡喜送來了四十萬,說是要捐贈交通車,免費搭載年老的鄉親來看病。 四十萬買不了一臺車,大家繼續眾志成城,最後累積的善款,可以買到兩臺交通車。捨得捨得,老夫妻因捨得而布施,眾人為了圓滿老人家的大願,一起出力,最後的成就超乎預期。 每一間慈濟醫院的誕生,有甘有苦,全都得來不易,一磚一瓦,一點一滴,全都是前人的心血相砌而成。 但若問起慈濟為什麼蓋醫院? 那就要追溯到證嚴法師,在濟貧的步履中,所看到的人間真相。 有錢買棺材,沒錢買藥吃,在那貧困的年代裡,貧因病起,病由貧生,總是循環不已,為了防貧止病,證嚴法師相信,唯有興辦醫療,才能夠救拔貧者的病苦。 於是在功德會成立六年多之後,1972年開始舉辦義診,慈濟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位在花蓮市城隍廟口前的仁愛街上,從1972年起始,到花蓮慈濟醫院啟業,這前後15年間,每週兩次義診,從醫師 護士到藥劑師,人人都是志工。 早年的每一期月刊上,都會如實刊登,貧民義診針藥支出數量表,和貧民施醫義診表。 1975年5 6月間,更預告了義診所的黃博施醫師,即將赴臺北研習3個月,黃醫師責任心重,已敦請何勝銘醫師代理的消息,由於義診這種小型的醫療設施,只能治療感冒、長期營養失調,輕微高血壓等等的病症,遇有重病仍需急送臺北醫治,終究無法滿足花東急患需求,改變醫療資源匱乏的現實。花蓮慈濟醫院,乃至於陸續啟動的慈濟醫療志業體,都因著不同的在地需求,經過審慎的評估,才有一磚一瓦奠基而成。 2005年5月,臺北慈濟醫院,2007年1月,臺中慈濟醫院陸續啟業,有醫護專業,有龐大的醫療志工作為後盾,誓願做守護生命的磐石。 慈濟醫療志業體七院一家,每一家醫院,在更迭的臺灣醫療環境中,遵循著慈濟當年在義診所,救拔貧病的典範精神,為所當為,每一間醫院,無不盡心盡力的形塑自身,成為人本醫療的典範。 非洲莫三比克,母親頭頂著龐然重物,襁褓中的孩子,好似單眼看世界,證嚴法師有感而發,一眼觀時千眼觀,娑婆苦難,千萬人的眼睛都應看得到,千萬人的雙手都該伸援。 慈濟人醫會 葉添浩醫師:「這家人嬰兒有脫水的現象,那皮膚彈性也很差,7歲他是最近得到瘧疾,所以肚子一直在肚子痛,那大人他主要是皮膚的問題,皮膚就是有一些皮膚炎。」 澳洲慈濟人醫會 盧以欣醫師:「不知道怎麼形容,真的是苦到不能再苦,就是像 上人之前說的,原本就沒有了,他們現在更是辛苦,對,然後其實我們能做的沒有很多。」 2019年5月中旬,第一波緊急救難結束之後,由四位慈濟醫院院長,親自帶著臺灣醫療團,會合來自六個國家的,慈濟人醫會志工,在莫三比克舉行三場大型義診。 儘管知道苦難無邊,人力所能及的力量十分有限,慈濟醫院始終扮演,慈濟人醫義診的後盾,只要有不幸災難發生,從臺灣,從世界各個據點,總會有慈濟的醫療團隊跨海馳援。 尼泊爾大地震的義診現場,在滿是傷患的醫院裡,小孩的嘶喊聲響徹了全區,地震讓他失去了左手無名指,護理人員正為他緊急處理。 這是外界看不見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慈濟人醫會醫生,正緊急為一位腳部重創的病患開刀,手術中瞬間停電,大家在黑暗中利用微弱的手機照明,繼續為傷患堅持和努力。 國際慈濟人醫會是附屬於慈濟基金會的一個,醫療專業功能組織,目前有人醫會成員的國家和地區,總共有13個,慈濟義診的足跡,從臺灣到海外,遍及50個國家和地區,歷年來,全球累積義診一萬六千多場次,三百多萬人因此有機會脫離病苦。 如此規模宏大的義診組織從何而來? 答案當然也是追溯到1972年,在花蓮仁愛街義診所,證嚴法師以慈悲心感召,以無量心救人的不凡傳奇。 在慈濟浩蕩長的隊伍中,這些人 這些事,走過便隱身成為昨天的歷史,然而不管時間經歷了多久,曾經立下的典範,總是在歷史的長河下,熠熠閃動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