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安樂行品 - 欲想害道 九想治之 - 20230414 第1393集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00:00 欲想害道 九想治之 00:54 ⊙欲想傷菩提心,深防欲之過患,戒之尚不起想,況復形色交往,或有染其姿態,須以九想治之。處女未嫁之身,寡女無夫之婦。 這段文很淺顯,應該看就知道了。佛陀用心良苦,重重警誡我們,我們的生活中如何待人處事?接觸到人,我們要做什麼樣的觀想?這就是要我們,常常調整好的心思。心思調得正,我們的行就不偏;行為不偏差,自然我們就不會去造作煩惱;煩惱不增,那就善根增長。 生命有限,時間短促,所以我們要好好要怎麼樣,增長慧命、去除煩惱?要不然,一方面在修,卻是一方面在增加,增加的是煩惱,修的行,來不及和煩惱平行。因為煩惱的速度比淨行,清淨在修行的心態更強。所以,我們要很警惕,讓這個煩惱心,不要對境、對塵、對人,這樣從塵境人事中起心動念,我們要常常顧好這念心。 假使我們若偏向在「欲想」,這個欲很麻煩,各種各種的欲都有。有了我相,也就是「我」為主,「我想要的、想要求的。」不論是求名,「我不是要利,我只要名。我不是要貪物質,我只要貪大家看重我。」這種自己一直要膨脹自己,這也就是「欲」,還是以自己的為主。這種無形貪求,人家對我們的形態,這種只有想要人看重我,想要,其他雖然沒有貪著物質,卻是貪著名。所以,名、利、色,尤其是色,因為有種種的「色」,所以才得需要,人在生活中計較、計較。 「色」,有種種色,是什麼色?是物質的色,或者是人身體上的欲呢?不論是情與無情的色相,總是起著念頭。這個「想」,因為有「相」,下面再一個「心」,一切的形相,都壓在我們的心的上面,所以,因為這樣,很容易傷害我們的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我們求知求覺,這個精進的念頭,就是讓「相」的「心」,有名、有相,這個心,這樣將我們佔去了,我們求覺悟的念。因為這樣才說,「欲想傷菩提心」,它會傷害我們求道、求真這念心,所以,我們要好好深心,要好好用心來預防。 「戒」,我們要戒,預防這個欲;我們的心欲,名、利、權、威力,我們全都要「戒」。所以,「深防欲之過患」,我們要很細心,這全都是名、色。我們還有什麼要去追求呢?時間不夠,最好就是要趕緊收攝我們的心,要好好預防,這種的相壓在我們的心裡,這種的形態要趕緊去除。所以,「欲想」是傷我們的菩提心,我們要好好防非止惡,我們要預防,這個「戒」,我們要將「戒」,好好常常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不是說嗎?戒、定、慧要守之無漏,而我們戒、定、慧,若沒有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心,法聽來了,總是漏掉了,還是不斷反覆犯了這種「想」。想要的事情很多,犯,所以我們要防範,要好好、深深、常常警惕自己,要有戒。所以,「深防欲之過患」,我們的欲想,我們要常常預防著。 要「戒之尚不起想」,我們一定要「戒」,要嚴防,要很嚴密,要記得防非止惡。我們要時時,我們的戒心要提起,所以,「戒之尚不起想」。要戒到我們的腦海,這心腦裡要沒有這些,形形色色的色相的貪念,連「想」都不可有。「想」,就是看到外面的形相,那就起心動念,這就是「想」。要這樣「戒」,戒到連心中浮現了,那個「相」的念都沒有。 「況復形色交往」,連想都不能想,怎麼能夠形和色這樣在那裡交纏不清呢!不要,我們要好好戒。所以,「況復形色交往」。「或有染其姿態」。我們的心若有所染,看到那個姿態,就起了非非之想,「須以九想治之」。有方法,佛陀他會用九種方法,讓我們好好去預防。九種方法,後面會為我們解釋。所以,這九種方法無不都是,預防很多男女之間的事情,人生的禍源,不出於男女之間的禍源。 所以,「處女未嫁之身,寡女無夫之婦」,就是單獨的婦女,很多男人貪色,特別對單獨的婦女,他想入非非,這就是我們要怎麼樣去預防?因為經之中,不與女人等等,不能親近,為什麼不能親近女人?很感慨,經典的裡面處處會叫我們提防。 12:58 ⊙女輩乏志願力,嬌弱非是法器,難為主伴之交,受授不親護念,庶免桑間之刺,不生貪欲之想,斯乃避譏之細行,不共語使心不亂。 「女輩乏志願力」。因為女人,就是業,那個心態,就已經有這樣的習氣,就是「嬌弱非是法器」。因為她欠缺了志氣,欠缺了願力,只是一直要依賴,小鳥依人,很多這種形容詞,好像女人一輩子都要靠人一樣,還要爭得寵愛。 自古以來,來自皇宮的大家庭,一直到民間的小家庭,不就是很多家庭的問題,就是來自於這樣這種家庭問題的人倫等等,都是有關於「色」。傾國傾城,都是只為了女性,這是古來很多故事,若除去了女人,世間就沒有故事好說了,戲臺上很多精彩的戲劇,不管愛恨情仇,不就是都沒有離開女人。 「嬌弱非是法器」。女人妖嬌美態,看到讓人不太敢去,目光去接觸她。不過,有的人就是很貪色,就是很愛看,這種就是造成了,很多社會糾纏的問題。所以,「嬌弱非是法器」。因為第一,欠缺了志願力,沒有丈夫相、沒有丈夫身,就是不只形態嬌弱,體態、心態都很弱。所以佛陀說不是法器,因為她沒有那個志願,這「非是法器」。 所以,「難為主伴之交」,不是我們能這樣,常常和她在一起,這種尤其是男女在一起,日久生情,「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個問題常常有。所以,「難為主伴之交」。受授不親要護念,尤其是要修行的人,男女受授不親,要時時提高警覺,要好好保護我們這個心念。所以,這樣才能夠免去了,「桑間之刺」。桑,那就是在養蠶這種的植物,這樣葉子若軟軟能養蠶,以前有採桑女。但是那在雜草樹叢的裡面,怕要去採,反過來被莿刺到。 「不生貪欲之想」。還有故事,莊周結婚,忽然示一個相,就是莊周沒多久就往生了,往生就要去埋葬起來,古時候,就說「女人,妳若是要再嫁,等候這個墳墓若乾了,妳就能再去嫁了。」所以這樣為了要讓墳墓趕快乾,夫人就每天去那裡搧墳墓,拿一支扇子在那裡搧,讓土快一點乾,自己趕緊可以再改嫁。 看,本來是纏綿的感情,人一死了,就趕緊想要再嫁了。女人的心,就是一直感覺:我若不趕緊再嫁,我沒處依賴。就是這樣,所以墳墓要趕快搧乾。現在也常常有聽到這樣,趕緊去嫁一個來依靠。有一位,第一任丈夫,第二任丈夫,第三任…,每一位丈夫都虐待她,讓她這樣很折磨,孩子,一直生,一直拖、一直磨。先生若再死了,或者是又離婚,或者是又再虐待她,受不了,她就再去找人來嫁。 這種,這樣幾任的先生一直嫁,到底哪一任是讓她快活過?但是女人都是不會死心,這就是沒有志願力,自己不懂得要站起來,自己不懂得自力更生,這是很辛苦。世間的故事,這樣是很多。所以,「不生貪欲之想」,我們不要,在「色情」裡面,有看到「色」,不應當的感情,不要在我們的心裡生起。 其實,女人也很冤枉啊,慈濟裡面的菩薩不都是媽媽嗎?不都是女菩薩居多嗎?很多都是很有善根。觀世音菩薩不是現女相嗎?世間能夠真正立願,去成就人間的志業,願意去付出,「有家庭,但是我為天下家庭」,這種菩薩很多。我們要蓋醫院之前,不就是這樣,自己有家庭,自己環境不是很好,沒關係,我還有時間,我有體力,我去向人借錢。三年的時間,幾十萬,我總共這三年,等於身體租給你,你要我做什麼粗工,什麼工作我都願意,你先讓我拿訂金,去幫助蓋醫院。 以前的人有賣身助人,現在的人也有;過去開始,現在同樣也是還在進行中。女人的慈悲善念也很濃厚,女人好像慈母一樣。為人母者強,其實,為人母者強,這個志願,若能用在普遍人間眾生,那就是有志願,這就是為眾生肯付出。所以「不生貪欲之想」,沒有貪著隨我所願,我只是希望要讓大家有所幫助,若有這樣的心念,那就心沒有錯亂,所以也沒有貪欲之想,只有付出而無所求,這個心就是清淨。 所以「斯乃避譏之細行」。修行者或者是,男眾和女眾之間要避,要有個距離,態度等等,這就是要避離很微細的細行,不論在講話,不論是動作等等,要很謹慎,「不共語使心不亂」。因為下面會說到這些意,現在先向大家提起這段文。未來下面的經文就是要提醒我們,對女人的觀念。 前面的經文:「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在這當中,盡量避免,單人獨處,或者是取著那種形態,我們要很謹慎。「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 23:40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些比丘、比丘尼,同樣,他思想若不接近,他就是要修小乘,他對大乘不認同,你自認為我要行大乘法,一直要和他辯論,這和外道的「逆路伽耶陀」和「路伽耶陀」,他們外道教有這樣的辯論,難道我們佛法也要這樣辯嗎?自我去排斥,自我去辯駁嗎?不需要。意志若不投機,我們就不用在那裡強辯,或者是共處。 25:04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不要和他爭,不用勉強去論,他若是有心想要來和我們說,說不定要來同化我們,我們自己要有堅定的心。或者是他要來了解我們,我們的大乘法是如何,我們就隨宜這樣和他說,能夠接受,能投機,我們就多講一點,多深入;若不接受,不投機,我們還是敬順他,不用再爭下去。這就是要如何去處理,和比丘、比丘尼之間,要如何去處理這個口舌爭端,或者是意見不同,這我們全都要能預防。還有是: 26:15⊙「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佛陀再重複,重複稱「文殊師利」,這就是前面的經文,不要親近的這些等等,不論是強力的,或者是道理相反駁的,我們不要去親近。或者是殺業,或者是等等,我們要稍微避,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能去化度他,我們就閃避一下,不要和他爭,不用勉強去論。和比丘、比丘尼,雖然同道,但是大小乘有分,不用在那個地方和他爭論,是要獨善其身呢,或者是要兼利他人?這都不用和他論,這是前面告一段落,就是避離的意思,不要起爭端。 下面再這一段,那就是佛陀再次復稱,「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 28:21 ⊙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生心取著,起情欲相;內心腐穢,外現威儀,而為說法。 不要在女人的身上去想入非非,去想一些欲,這不可,要遠離。因為你若「生心取著」,你的心將這個女人的相,女人身上種種的形態,她的相放在心裡,去取著它,就起了情欲的相,你就想入非非了,這個情欲的相就跑出來。 所以,「內心腐穢,外現威儀」。你想入非非,在那女人的身上,你的內心已經很不乾淨,何況你要去為她說法呢?你已經對這個女人的身,就已經先起了這種欲想,你要如何去為她說法啊?所以不可以,不可以親近這樣的女人,你已經在她的身上,有這個欲的想,所以要避離。欲,為什麼我們要這麼謹慎在欲呢? 30:14 ⊙欲想能殺菩提心,深防欲之過患,故戒之,尚不起想,況復形態交往,或有染其形態,須以九想治之。 「欲想」,就是能殺害菩提心。我們的道心,受這個欲將我們誘惑了,所以我們要好好深深預防,預防這個欲的過患。在這女人的身上生出了欲念,這是一大過患。所以,「故戒之」,因為你不能在這女人的身上,有非分之想,所以你應該要戒,「故戒之」。 「尚不起想」,要戒,也不能在我們的內心,起了非分之想,況復在形態上去與她交往。名稱上說是要為她說法,名稱上說要為她輔導,這個輔導就會生情。常常聽到,本來是同情,變成了感情,生起了家庭的禍端出來,這在現在也是,這個例子也有,不少。 32:4 ⊙九想:又名九相,即於人身屍體,作九種觀想,以便去除人心對幻軀的留戀,以及覺知人身之不淨。為觀禪中之不淨觀。 36:13 ⊙九想:一、新死想。二、青瘀想。三、膿血想。四、絳汁想。五、蟲噉想。六、筋纏想。七、骨散想。八、白骨想。九、燒灰想。 44:06 ⊙亦不樂見:亦不欲見女人之身。不樂見: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也。此應離染緣,能生欲想,謂能令彼,起愛欲之想,言菩薩不應存此心,而為女人說法,非謂不應為女人,說法。 54:22 ⊙若有緣故,入於他家,與之共語,是涉譏嫌。況為誘調,恐生重過。 54:44 ⊙小女:即幼女。處女:守貞不字者。寡女:已無夫者。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3月22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