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 нас вы можете посмотреть бесплатно 从彼此论断到互相服事:潘霍华发起的团契革命。独处还是共处?潘霍华教你找到生命的完美平衡。 или скачать 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м доступном качестве, видео которое было загружено на ютуб.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выберите вариант из формы ниже:
Если кнопки скачивания не
загрузились
НАЖМИТЕ ЗДЕСЬ или обновите страницу
Если возникают проблемы со скачиванием видео,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апишите в поддержку по адресу внизу
страницы.
Спасибо за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ервиса ClipSaver.ru
《团契生活》大纲:https://firebasestorage.googleapis.co... 《团契生活》测验:https://g.co/gemini/share/030fb021a5bc 《团契生活》探源: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 《团契生活》作者: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又译为朋霍费尔,1906—1945年,著名当代德国基督教神学家。21岁获博士学位,24岁担任柏林大学系统神学讲师。1935—1940年主持地下神学院,积极进行地下反纳粹主义运动,1943年事发被捕,1945年遭法西斯处决。赴刑前,他平静地说:“这就是终局,但是潘霍华却是生命的开始。” 其生前的作品和后人编辑的文集,包括《团契生活》(Life Together)、《追随基督》(Discipleship)、《狱中书简》(The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the Prison)、《圣彼相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行动与存有》(Act and Being)、《基督中心》(Christ the Cenere)和《伦理学》(Ethics)等。 《团契生活》金句: 信徒之得以和其他信徒一起过活,并不是什么理所当然的事。 凡爱自己对团契的梦想多于团契本身的,无论其想法多么体贴、多么诚实、多么认真、多么自我牺牲,都是在破坏那个信徒团契。 我们每天对所领受的事愈感恩,我们的团契就必会按照上帝的美意,一天比一天更确实、更有规律地茁壮成长。 信徒弟兄关系不是某种理想,乃是上帝在基督里所创建的一种实在的关系,是我们得以参与的。 魂里的爱是为了自己而爱别人;灵里的爱是为了基督而爱别人。 我们只能藉着基督为中保和别人见面。 清晨属于复活基督的教会。 诗篇是耶稣基督真真正正的祷告书。 重要的,不是因为上帝是我们今天生命的旁观者和参与者,而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圣洁的历史中,是敬虔的听命者,得以参与上帝的作为。 在共同歌唱中所听到的,是教会的声音。唱歌的不是我,乃是教会,我不过是教会的一个肢体,得蒙参与罢了。 凡不能独处的,就当小心团契生活。凡不能在团契中生活的,就当小心独处。 静默的意思就是等候上帝的话,要从上帝的道中得到祝福。 寻求上帝,不是寻求快乐——这是所有默想的基本规则。你如果只是寻求上帝,你就必得到快乐——这是所有默想的应许。 代祷带领我们来到信徒共同生活的脉搏所在。信徒的团契之得以存活,有赖于彼此的代祷,不然就会崩溃。 谁要学习服事他人,就首先要学习轻看自己。 谁不愿意听弟兄的话,很快也就不再会听上帝的声音。 信徒觉得弟兄是重担,正是因为他是信徒的缘故。 真正的权威所显示的是:自己严格受耶稣的话所约束。 在认罪中,我们突破到团契的境界。罪要同人独处,它禁止人过团契生活。 《团契生活》问答: 信徒得以一起生活在有形的团契中,这是否是理所当然的? 不,这乃只是出于恩典,是预先尝到末后之事罢了,是上帝的恩赐,是我们每天都可以失去的恩典。 基督徒团契生活的唯一根基是什么? 上帝早已为我们的团契生活立下了那唯一的根基,因为在我们和别的信徒过共同生活之先,上帝早已在耶稣基督里将我们这些人连结为一个身体了。 属灵的团契和属魂(肉体)的团契有何根本区别? 属灵团契的根基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清晰明确的话语(真理),本质是光,表现为弟兄彼此服事的爱(Agape);属魂团契的根基是人心模糊混浊的追求妄想,本质是黑暗,充塞着善恶交织、寻求直接接触和控制的爱(Eros)。 为何在共同灵修中提倡连续读经(lectio continua)而非只读金句? 因为圣经是一个整体,要在整体中才发挥作用,连续读经能让信众进入上帝完整的启示历史中,参与其中,并在基督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救恩。 清晨灵修中共同祷告的意义是什么? 信徒既愿意靠上帝的话语一同生活,就也该可以一同用自己的话向上帝祷告,将共同的祈求、感谢、代祷带到上帝面前,这其中有耶稣基督大大的应许。 独处和团契生活是怎样的关系? 只有活在团契中,我们方能独处;只有独处的人才能活在团契中。两者是连结在一起的,同时开始于对基督呼召的回应,缺一不可。 个人在独处时默想圣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不是为了释经、讲道或研究,而是单独等候上帝对我们说话,让祂的话语进入我们里面,与我们同住,并在我们里面作工,塑造我们的生命。 在团契中,“担当别人的重担”具体指什么? 指包容和忍受弟兄,包括担当他人的自由(个性、软弱、怪癖等),承认他是上帝独特的创造;也包括担当他人的罪,不轻易定罪,而在饶恕中与他保持团契,像基督担当我们一样。 基督徒团契中真正的属灵权柄来源于何处? 真正的属灵权柄只在于是否学习和实践了聆听、帮助、担当和宣讲的服事,严格受耶稣的话约束,忠心服事主和弟兄,绝非基于个人才干、魅力或品德。 为何需要在弟兄面前认罪,而不只是单独向上帝认罪? 因为单独向上帝认罪可能带有自欺和自我赦免的成分;在弟兄面前认罪能打破自欺,使罪曝光,并通过弟兄宣告赦免的话语得到上帝赦罪的客观确信。 在弟兄面前承认具体的罪有什么重要性? 笼统认罪容易使人脱身和假冒为善;承认具体的罪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身的败坏,体会到赦免的需要和真实性,并与过去一刀两断,经历新生。 认罪的最终目的和基础是什么? 认罪的基础和目的,仅仅是罪得赦免。它是上帝给罪人的帮助和恩典,若将其视为一种敬虔的工作或功德,则是灵性上的死亡。 谁有资格聆听弟兄的认罪? 是自己生活在耶稣十架底下的人,他深知人心的全然败坏和上帝的无限恩典,能以同理心、上帝的严肃和爱心来对待认罪者,而非依靠属世经验或心理学知识。 圣餐在团契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圣餐是信徒团契生活的成全和高峰。信徒在与上帝和弟兄和好(常借着认罪预备)后,共同领受基督的身体和宝血,象征着赦罪、新生命以及在基督里完全的联合。 团契生活如何帮助成员面对在非信徒环境中的独处考验? 健康的团契生活应促进个人的自由、刚强和成熟,并通过共同的祷告、代祷和上帝之道的力量,在成员独处时给予无形的支持、安慰和力量,使他们能坚守信仰。 《团契生活》摘要: 这些选段来自潘霍华的《团契生活》一书,该书写于二战时期地下神学院的背景下。它们探讨了基督徒共同生活的本质与实践,强调团契不是理想化的概念,而是基于上帝在基督里的真实存在。作者论述了团契与个人独处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深入剖析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共同崇拜、读经、祷告和代祷中实践团契。此外,潘霍华也辨析了属灵的团契与属魂的团契,指出前者以真理为基础,后者则受人的自然冲动影响,并强调信徒间的服事是克服自义和论断的关键。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团契生活》,关于基督徒生活中重要的两重操练:独处的操练和共处的操练。独处与共处,并非互相侵害,更不是彼此排斥。第二部分:《追随基督》(选读),勉励信徒勇于回应耶稣基督的召唤,顺服跟从。第三部分:《狱中书简》(选读),惧了潘霍华在法西斯狱中的书信、散文、诗歌、反映他神学上的真知灼见。 本书首先界定了团契的本质——它完全是“透过耶稣基督并在祂里面”的生活。这意味着信徒间的联结超越了属世的关系,其根基在于基督的救赎、中保和祂在永恒中的拣选。潘霍华强调,必须区分上帝所建立的属灵实在与人所构想的属世理想或魂里(情感驱动)的冲动。后者往往基于个人欲望、情感需求或权力欲,追求直接的情感融合与控制,最终必然导致失望和破坏;而前者则基于上帝清晰的话语,以基督为中心,表现为谦卑、服务(Agape之爱)和尊重他人的自由。 书中详细规划了**“共同的日子”**,描绘了一个以上帝之道为中心的团契日常:从清晨共同的灵修(诗篇祷告、连续读经、同心歌唱、共同祈祷)开始,到感恩的席上团契,再到以服事上帝为目的的白天工作,最后以晚祷(包含代求和彼此饶恕)结束。这强调了规律、敬虔操练对于维系团契的重要性。 最后,**“认罪和圣餐”**被视为团契生活的高峰。向弟兄认罪是突破个人孤立、粉碎骄傲、经历十字架、获得赦免确据并进入真实团Ṭ契的关键一步。它为领受圣餐——这一象征与上帝及弟兄姊妹完全和好与联合的圣礼——做了必要的预备。圣餐是团契生活的成全和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团契生活》提供了一幅以基督为根基、以上帝之道为指引、以彼此服事和共同敬拜为实践的基督徒社群蓝图,旨在帮助信徒在现实世界中活出既彼此联结又敬虔自守的信仰生活。 《团契生活》推荐: 重编序 《团契生活》原著于一九三九年出版,距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对今天读者的意义、启廸何在呢? 一位『才华洋溢且精通神学的青年』潘霍华,正当学术生涯开展,前途不可限量,纳粹主义的狂飚却横扫德国每一个阶层,吸引千万狂热青年献身,教会许多人也都无法抗拒这样强大的冲击而同流了。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一些逆流的牧者于一九三三年组织起"紧急牧者同盟",欲挽狂澜,挽回年轻人的心。潘霍华就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受『紧急牧者同盟』所托,开创了小小地下神学院,训练年轻的牧者、基督徒领袖过最基本的基督徒生活。由于不利的客观因素,神学院不断迁徙,在芬根瓦(Finkenwald)村期间,潘霍华完成了他生前最重视的《追随基督》和《团契生活》。它们是为芬根瓦神学院的生活和学习而激荡出来的作品,欲在急难的时刻,由一小群同心的人透过彼此劝诫、忏悔,共享与分担,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操练,结合成有力的宣教团体。 《团契生活》的出版,是作为芬根瓦神学院被关闭的一个纪念,旨在说明当初神学院所组织的"弟兄会"的理念与实践。这种团契生活的概念和团体属灵生活敬虔的操练,对今天的教会群体仍有启廸。 本书于一九五八年出版的中译本,是根据英译本翻译的。九三年出版的中译本,则是根据德文原著翻译的。九九年,我们重新编订、排版,置于拓思系列。随着今天教会对"细胞小组"、"牧养小组"愈益重视,团契生活的操练仍对这时代的信徒、领袖、神学生、牧者说话。团契生活的唯一根基依然屹立不摇,团契共同灵修的基本原则,依然令我们受益无穷。 重新编订本书时,发觉第三章引用黑乐(Ernest Hello)的一段话似有遗漏,经查询,确是"沧海遗珠"。由于该句式近诗,经得译者同意,参照德文原著及英译本,并就教于香港诗人胡燕青女士,新译如下:『静默是言语的泛溢,言语的酣醉,言语的苦主(受害者)。"原建议意译,令读者更易吸收,诗人说:"恐怕误导,更不妙,不如让读者心领神会。这类句式,对德国的读者(尤其是对能产生像歌德这样诗人的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而言,是不难领会的,对普通读者确是隐晦了一点。" 其实潘霍华对黑乐的"静默"的确心领神会,本书第三章里,他把静默与言语之间的关系,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关独处(标志是静默)与团契生活(标志是言语)的关系,潘霍华在第三章的描绘,细致而缤纷,如同绣花一样。他对"静默"有独到的体会。他认为信徒的静默是联系于道的静默,聆听的静默,是柔和谦卑的静默。本书附录的邓绍光博士(潘霍华论独处与共处)一文,为我们捕捉了《团契生活》的精神、精华所在,当可作为本书的一种导读。 范凤华 一九九九年八月